021-37621430
首页 咨询项目 关于我们 神光文集 经典案例 咨询专家
手机版本

上海心理咨询

咨询解答| 公益讲座 机构分部| 招聘专区
021-37621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彭瑞林解读人生 >

我们如何对孩子讲话,才是给他的最好的爱?

时间:2021-01-12 07:22来源:上海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上海心理咨询 点击:
一个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倾尽全力,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这也是家庭教育的本质。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对孩子说话应该采取的方式和角度,总认为父母说什么,孩子就应该听什么,或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还小,说得再高级,他也不见得听得懂。
这其实就是我常常说的——
父母说什么不重要,孩子听到什么才重要。
大多数时候,我们对孩子所采取的说话方式都是“说服”,甚至是“命令”,我们不懂什么才是“引导”,也没有太多时间和耐心考虑怎么去“引导”。
 
先放下“命令”不谈,我们今天讲一下说服与引导的区别。
说服与引导,虽然看起来仅仅是“话述”方式角度不同,但效果却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样的日积月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孩子心理起到了无形的塑造作用。
一、说服不是万能的
 
说服,就是用一个充分的理由来开导对方,使之心服口服,从而达到说服者的目的。
优点:顺利的话,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目的。
缺点:很多时候当事人虽然表面认同,内心还是不服,苦于自己无法找出更有力的事实来推翻,故而往往“口服心不服”。
这里,讲一个案例——
小蕴,从小就是一个非常听话和懂事的孩子,周围的叔叔阿姨都很喜欢她,小朋友们也特别喜欢跟她在一起你玩耍。
小蕴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懂得包容和礼让,每当小蕴和比她年龄小的孩子在一起玩耍起争执时,父母总是跟她说:你是姐姐,你要让着他一点。每当小朋友抢着吃她最喜欢的零食时候,妈妈总是对她说:你是姐姐,你要学会与小朋友们分享。每当遇到小朋友拿她最喜欢的玩具时,妈妈也总是跟她说,你是姐姐,先给他们玩玩吧。
一开始,小蕴还能欣然接受。
可是,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不开心的时候也多起来了。
小蕴觉得每次做出让步的都是自己,每次吃亏的都是自己,而每次父母给的理由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你是姐姐”。
孩子就想:“当姐姐就该让步吗?当姐姐就该吃亏吗?如果说年龄大的必须让着年龄小的,那么我就不要长大了。”
——自此以后,小蕴的内心就拒绝长大。
因为,她始终认为只有年龄小才能获得“爱的专利”,这样到她真正长大的时候,主观上仍不愿意接受“自己长大”这个事实,这样给孩子心理成长带来的的负面影响是不可想像的。
另一种案例发生在许多有“二宝”的家庭。
因为种种原因,“二宝”出生以后,父母没有精力把“老大”留在自己身边,只能交给长辈来养育,自己将“二宝”留在身边,所以,很多时候父母对不在身边的“老大”会有一些内疚,然后这种内疚作为“更多的爱”投射到“二宝”身上。
“老大”当然也不愿意离开父母,面对老大的不情愿,父母通常是这样给孩子做思想工作的:
“孩子,爸爸妈妈也不愿意你离开我们,但是没有办法啊,因为工作太忙,也为了将来给你和弟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成长环境,所以,爸爸妈妈必须拼命挣钱,原想把你和弟弟都留在爷爷和奶奶身边,但是,因为弟弟年龄实在太小,爷爷奶奶不可能一下子照顾你们两个,所以我们只能带着弟弟。你很懂事,爸爸妈妈只能委屈你留在他们奶身边,等条件成熟了,就把你接过来一起住好不好?”
“老大”当然知道父母讲的都是对的,也同意了父母的建议,可内心实际上是不甘心的,但他也找不到更合适的理由反驳父母的说法,只能违心接受。
但是,孩子总在想,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我留在爷爷奶奶身边?是不是因为有“二宝”要抛弃我了?还是因为我很听话、我是老大的缘故吗?
长时间在这种极度矛盾的心态离开父母生活,孩子一定是一种特别压抑的心理,这样的孩子,心理健康会大打折扣。
表面上,“说服”有些时候能够立竿见影,但往往孩子是不甘心的,他无力反抗,只能违心接受。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违反常理的“听话”和“顺从”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二、引导就是带路、引领。
 
引导,就是父母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解开孩子的心理困惑,将孩子带到父母或是他自己想让他去的地方,让孩子心甘情愿的接受。
优点:能够真正让孩子信服,愉快的接受父母的建议。
缺点:需要父母有极强的耐心和细腻的思维能力。
小张,十五岁,在外地上高一,妈妈陪读,有一次,妈妈因为有急事需要回家一趟,而且时间很长,因为孩子年龄还小,妈妈担心孩子一个人住不安全。于是,就想请爷爷来陪伴孩子。
但孩子说,“我自己一个人在这里没问题的,你们不用担心,如果把爷爷留在这里,他年龄大了,我还要伺候他,爷爷在这里不仅帮不上忙,还耽误时间,影响学习。”
妈妈感觉孩子说得有些道理,爷爷在这里不仅帮不上孩子,反而会影响孩子学习。但是,如果让孩子一个人在这里,父母又不放心,毕竟他年龄还小。
在这种情况下,说服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只有“引导”。
引导,就需要父母先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通过言行将被引导者顺势带入,从而实现目标。
所以这个情境下的目标是:把爷爷留下来陪伴孩子,而且让孩子心甘情愿接受,但前提是孩子需要接受这个事实,并且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和情绪。
所以,妈妈对孩子的引导应该是这样的——
“儿子,听到你这样说,妈妈真的好高兴,感觉我的儿子真的长大了,懂事了,开始懂得为别人考虑,懂得心疼爷爷了,爷爷要知道你能考虑到照顾他肯定会非常高兴的,觉得真没有白疼你这么久。
问题是,从小到大,你从未真正与父母分开过,所以,我们会特别担心你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很痛苦的,爸爸妈妈上学离家时也深有体会。
如果说爸爸妈妈不担心,那是假的。不是有句老话: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知道爷爷年龄大了,确实来了会给你带来一些影响,也知道你需要长大和独立,但你毕竟才刚十五岁,又第一次出远门上学,爸爸妈妈是不能真正放心的,儿子,不知道你是否能够理解爸爸妈妈作为父母的这种感受?”
妈妈这样的表达合情合理,既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又兼顾了父母的担忧。
接下来可以继续告诉孩子:“妈妈思前想后,觉得还是请爷爷来陪伴你最好。一来父母可以安心工作,力争安排好工作后早日过来陪伴你,二来你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锻炼自己的自强自立,在不影响到自己学习的同时,还能顾及到爷爷,而且我还能相信儿子你肯定能做到,到时候我们再见面时,站在妈妈跟前的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男子汉了。”
这就是一个完美的父母对孩子的引导过程。
引导的过程就是一个把问题交给孩子,让孩子独立思考,最后自己找到答案的过程。
通过引导,让孩子明白父母是能够理解自己感受的,也让孩子理解父母所作所为的初衷,而且父母能够欣赏自己的进步,最终鼓励让孩子以此为契机,来锻炼自己独立长大、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