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如反复检查门窗、电源、煤气等,这些都是我们经常会表现的某些定势行为,在正常范围内我们都不能将其称为强迫症,所以我们需要在思想观念中摆正一个基本的认识即强迫倾向并非等于强迫症,它是一个医学概念,必须符合严格的临床医学诊断标准,但这些行为与强迫症之间也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即当这类负性行为被不断强化后就可能发展为强迫症,最终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并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所以,做好预防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那么,哪些预防性措施有助于缓解病情的蔓延和发生呢?
首先,培养豁达的生活态度。如果你曾经是一个过于追求完美、还有些偏执且缺乏自信的人,那么则需要从自身的性格和生活态度上来不断完善自我,如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能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学会理解、关爱他人,也不必过于苛求自己,如在人际交往场合中过分在意他人评价,总是习惯性问自己是否做到了让他人满意,久而久之,必然会引发当事人的心理冲突,成为引发强迫症的重要心理根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当面对一些压力和冲突情境时要懂得适时取舍,放下完美主义的心态,接受现实中的不完美,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得与失。
其次,切勿盲目给自己乱贴标签。在日常生活中当发现自己出现某些偏差行为时就会习惯性地给自己贴上“XX症”的标签,但事实上这仅仅只是自己对自己的主观诊断,在医学上往往都是不太成立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不仅无益于症状的缓解,还有可能导致强化某些负面症状,因此心理专家建议当发现某些不确定的症状时真正是及时到专业机构寻求确诊,不宜盲目自我诊断。
再次,当情绪状态不佳时可尝试一些比较简易的自我调节方法。在强迫症状的影响下难免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如果能在真正时间内得到有效疏导,会有助于减少某些负性行为的发生,因此也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预防效果。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强迫症不必“谈虎色变”,当对强迫症状存在不确定感时切勿盲目自我诊断,盲目用药,真正是到专业机构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